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民间乐器你知否?

顿云 骆驼计划艺术 2019-08-16
有营养,分享给朋友共食

   其实中国本土的民乐和民间乐器在古代曾因宫廷的推崇而盛极一时的,也可能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吧,如今空前开放又更加包容的社会,我们游离又贪婪的眼光却只看得见异国他乡的东西。在西洋乐器以压倒性优势占据主流的今天,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本土乐器吧,它们一样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它们的声音一样销魂,一样能让你哭让你笑让你敬畏也抚慰你心。今天介绍10种并不大众化又极其带范儿的中国少数民族乐器。

铜钦藏族乐器
    这个巨型乐器相信没有去过藏区的朋友多少也应该在照片或电视中见过吧,它又叫大法号或长号角,铜钦这个名称来自藏文音译,在藏文里,“铜”字指号角,“钦”是大的意思,铜钦其实就是大号的意思,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铜管乐器之一,主要用于过往召集臣民盛大的宗教庆典。这个乐器铜身分上、中、下三节, 上面两节能放在下面最粗的一节中,吹奏时拉长,在固定场合吹奏时放在木制铜架上,依仗行进或临时场合吹奏扛在人肩上。铜钦一般约长3米左右,最大的可达5米以上,是西藏铜管乐中体形和音量最大的,音色低沉而威严。
马头琴蒙古族乐器
    这个想必大家都知道,小编真是喜欢它的声音呀,悲凉不过于此。马头琴,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琴身木制,颜色各异,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头琴音量低沉,声音圆润,低回婉转。现今小马的出镜率其实挺高,蒙古族音乐家会经常带它出国演奏,也较常作为传统和民族元素被运用到一些独立乐队中,在国外很受推崇,欧洲人觉得好听极了,于是国人们的重视也慢慢多了起来。    蒙族浪漫主义色彩的传说是这样子说的: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冬不拉哈萨克族乐器
    冬不拉是一种民间弹拨乐器,除了哈萨克族外,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和新疆地区的民族中也极其流行,境外的哈萨克斯坦、蒙古、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也流行。它的音箱是用松木或桦木制成,或扁平或瓢形,琴杆细长,上面有8—10个品位,两根丝弦或钢丝弦,可奏出三至八度的和音。
都塔尔维吾尔族乐器
    说到冬不拉,就不得不说说这个都塔尔,这两种都是维族人民钟情的传统弹弦乐器,它的名字来源于波斯语“dutar”,两条弦的乐器的意思。它的外形像个长柄的大水瓢,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制作材料多采用经过自然干燥的桑木、杏木或核桃木,琴声浑厚悠扬。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新疆的民族的乐器经过主人的手工雕琢和装饰,都可做为精美的工艺品来展示,散发出一种高贵的古朴味儿。再免费讲个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期,以游牧为生的维吾尔族牧人,主要饮食以黄羊为主,吃完黄羊后他们就把黄羊的肠子随意丢弃在大草地上,经太阳晒干的黄羊肠子被风一吹,会发出了一种优美的声音。这种声音和现象被维吾尔族人们发现后,人们就有意识地把风干了的羊肠子挂在挖空的木头上,用它来制作乐器,最原始最古老、也最简陋的都塔尔出现了。
苏古笃纳西族乐器
    这个比起维族人民的绚丽就要古朴得多,个人觉得这个乐器与纳西族的传统服饰还挺搭的。它也是一种弹弦乐器,纳西语苏古笃是一定要学会的意思😎。原来采用紫檀木制作,现采用核桃木或红椿木制作,琴头无饰,琴颈上窄下宽,表面指板无品,下部与共鸣箱成一整体;共鸣箱呈半葫芦形,中、上部蒙以薄木为面板,其上开有小出音孔,下部蒙以蟒皮或羊皮,在面板与皮膜相接处为一弯月形大出音孔。
(纳西族服饰)
七音竹筒基诺族乐器
   七音竹筒,又称七轲,或基诺竹筒,敲击体鸣乐器,一般多由四至七个竹筒组成,现以七个一组最为流行。此乐器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洛克,每个竹筒多用一节毛竹制成,一棵大毛竹可做若干个竹筒,而又以七个竹筒都取材于一棵竹子为佳。竹筒最早是盛水和饮酒的器具,因为基诺族男子酷爱狩猎,后来用做狩猎时敲击的响器,用于集体围猎撵山时惊吓野兽,后经过族人长期实践和发展,成为七个一组的旋律乐器。
    类似的体鸣乐器还有黎族的‘叮咚’,黎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海南省。
葫芦丝傣、彝、阿昌、德昂等民族乐器
    这个其实不用多做介绍,因为它实在太红,音色独特优美,外观古朴,柔美,典雅,简单易学,小巧易携带,去过云南的朋友很多都会买。又称“葫芦箫”,簧管类乐器,是云南少数民族特有民族乐器,其结构由一个葫芦和两根(或三根)竹管组成,葫芦上端为吹嘴,下端与葫芦连接的三根竹管为音管,其中,中间一根较粗较长的竹管为主音管,主音管正面有六个音孔(按音孔),背面上端有一个音孔为第七按音孔,下端有一个泛音孔(出音孔)和两个穿绳孔.主音管顶端装有金属簧片,插入葫芦,其尾端装有软塞子。现常用的葫芦丝有C调、小F调小D调、降B调、A调、F调、G调、E调、大D调等几种。
牛头埙回族乐器
    回族人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xūn),埙是闭口吹奏乐器,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地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    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间乐器“牛头埙”,使之代代流传下来。牛头埙音域在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234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
木库莲达斡尔族乐器
    这个绝对独特,像打制失误的裁缝剪刀~“木库莲”是达斡尔族仅有的一种传统乐器,是一种口含指弹口弦琴,又叫口胡。是用钢片弯成约10厘米长的钳形制作,中间夹以薄钢片,尖端弯曲。演奏时左手握口弦琴之尾端,置于唇齿之间含之,右手食指弹拨钢条之尖端部位,震动时发出声响,用口唇控制曲调变化。台湾泰雅族有类似乐器,他们叫做口簧琴。    这个乐器音量微弱,音域狭窄,上下音距不到5度,音色却婉转悠长,使人有一种沉痛、悲凉之感。它音域虽狭窄,却也富于变化,能学百鸟欢唱,十分动听。
(达斡尔族老人演奏木库莲)
芦笙苗、瑶、侗等民族乐器
    芦笙,为西南地区苗、瑶、侗等民族很喜爱的一种簧管乐器,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规律和舞蹈形式,苗族男子人人会吹,女子人人能舞。这玩意儿大家应该不陌生,它历史很悠久,发源于中原,其前身为竽,“夜夜笙歌”里的笙就是说的这个,帝王将相那点儿奢侈荒淫的生活,少不了这玩意儿的贡献。后来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扬光大,现在它是用竹、木材、金属制作,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逢年过节,苗瑶民族的人儿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图为常见的苗族青年跳芦笙舞画面的墙饰)
(芦笙会)
    少数民族人民把乐器视为密友,它们的意义不仅仅代表着旋律的精神享受,也在生活中各种场合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劳作之余,谈情说爱,婚丧嫁娶,均伴左右,必不可少。 
THE END
(注:本文由骆驼计划民间艺术原创,转载请说明出处。图片来自于网络。)
快来分享你的才艺吧在订阅号里直接回复投稿和提议也可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骆驼社区投稿👇小编翘盼来信
订阅

骆驼计划民间艺术
我们要让艺术流行起来【做有趣有意义的事】【别吝啬分享你的热忱和执着】
投稿信箱:folk@camelplan.com小编微信:80776383weibo:骆驼计划
美术、诗歌、书法等大众艺术形式,和雕刻、剪纸、泥塑、皮影、刺绣、插花、陶艺、木偶、民族工艺品等等手工艺创作,我们统统接受,流派风格不限。
我们是公益推广平台中国民间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播的桥梁我们会保护您的著作权不会利用您的作品参与商业用途
【Soulmate never di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